随着广东深入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,在各个典型镇(村)“出圈”的背后,一群南粤青年正全力奔跑在乡村赛道,吹起一股乡村振兴“新”风。
这群南粤青年名为“科技特派员”,他们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,从事科技成果转化、优势特色产业开发、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,解决“三农”问题和农民看病难问题,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为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1月16日,惠州进入两会时间,致公党惠州市委员会带来了提案《创新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》,提案指出,惠州近年来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,目前在库的农村科技特派员达808名,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及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建设。但目前惠州科技特派员制度仍面临一些问题,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。
选派方式、服务模式有待改善
记者了解到, 2021年以来,惠州市、县(区)两级选派267位科技人才组建了62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,深入镇(街)开展“一对一”结对科技帮扶,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。尤其在2023年,惠州还在仲恺高新区遴选10家企业试点“科技副总”项目,探索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,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兼任企业“科技副总”,帮助解决技术难题、培养创新人才,推动企业科技创新。
成绩的背后,也有不少问题有待改善。致公党惠州市委员会指出,目前惠州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有待完善,从选派对象看,科技特派员专业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,二三产业专业人才较少,尤其是缺乏经营管理、创新创业人才,选派的人才局限于从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,他们无法长时间离岗开展稳定的科技服务。从选派方式看,主要采取“特派员申报+政府选派+基层接收”的下派方式,主要采取的是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的传统模式,即一个科技特派员团队派驻一个乡镇,但科技特派员数量有限,供需矛盾突出。
在资源整合方面,也存在成效不显的问题,科技特派员一般以项目形式组织,支持额度在每人每年10万元左右,主要用于科技特派员下乡有关的工作开支。单独实施的科技特派员项目未能与其他科技项目、资金有效整合,尤其是未能有效调动、整合科技特派员所在高校、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,仅依靠个人力量提供科技服务,服务效果难以显现。同时,组织管理亟需优化,当前科技特派员项目事前培训和事后考评等则相对欠缺,还一定程度存在“重形式”“轻绩效”现象,对科技特派员缺乏系统管理,对其服务绩效也缺乏全面、科学的考核评估。
“点单”式选派特派员,改变结对帮扶模式“最大化”效能
致公党惠州市委员会认为,当前正处于全省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关键时期,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,对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、促进城乡科技创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。
致公党惠州市委员会建议,在精准摸排基层需求的基础上,采取“点单式”特派员选派模式,即“基层点单+特派员接单+政府派单”联动选派模式,选派满足基层需求的特派员,既要选派有专业技能的专业型人才,也要选派懂经营、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。
致公党惠州市委员会建议探索以县或市为单位组建科技特派团队,改变传统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方式,建立“多对一”“多对多”帮扶机制,让每个镇(街)、乡村、企业能同时享有多名科技特派员的服务。同时,将科技特派员项目与科技项目、科技人才、成果转化以及乡村振兴项目等相结合,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,为科技特派员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。利用省科技特派员库资源,打破地域限制,引入外市高水平大学、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特派员,实现低成本、高效率的柔性引才,为惠州城乡基层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。
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,江苏省已探索出“科技镇长团”的成功经验,致公党惠州市委员会建议,由组织部门牵头,将科技特派员与干部挂职锻炼结合起来,探索“长效型”科技特派员制度,引入科技特派员背后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。

